close

 

DSC_4148-.JPG

屏東山川琉璃吊橋

台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

105.10.25  出遊

105.11.編圖撰文

    10月25日星期二,以前的台灣光復節,現今已不再重視節日本身的意義啦,就是有意義的話,也已經被轉型正義,不知現在應該如何面對【台灣光復】這樣的歷史事實。只要放假就好,管他啥節日,這些都是閒話……

我們利用一國多制的放假錯亂期間,有人放假,有人上班,心想遊客或許不多,剛好可以參觀開放近一年【新的】山川琉璃吊橋。

啟用後曾造成熱烈壅擠人潮的新聞,一座新開放的吊橋可以如此轟動,證實南臺灣觀光資源貧乏,也沒有新的投資開發,才會有如此現象。

坎入的琉璃珠也遭人挖出帶走,更是讓人啼笑皆非。

山川琉璃吊橋,橫跨隘寮溪,主要連結屏東縣三地門、瑪家、霧台3鄉間交通,結合原住民琉璃珠藝術、族群融合意象,具交通、藝術、人文功能,2015年12月底啟用,全長約262公尺、離地高度約45公尺,瑪家端進口位在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、三地門端出口毗鄰富谷灣餐廳。是目前台灣最長的吊床式吊橋。

橋梁設計由原住民藝術大師撒古流.巴瓦瓦隆設計,採用排灣族與魯凱族的琉璃珠為發想,以琉璃珠鑲崁在橋梁兩側、夜間搭配光雕造景,並在吊橋引道上規劃原住民文化的32面故事牌;橋梁兩端各設有一座大型巨石裝置,以番薯芋頭象徵族群融合,另有三地門地磨兒國小與瑪家北葉國小學生的馬賽克藝術創作。

橫跨隘寮溪的山川琉璃吊橋,長262公尺,嶄新且有原民特色的吊橋。

DSC_4097.JPG

DSC_4093.JPG

 

橋頭有原民小朋友的馬賽克創作,橋的兩側有曾被盜挖又重新安裝的琉璃珠。

DSC_4080.JPG

DSC_4107.JPG

 

沿途各形各色的彩色琉璃珠都訴說著地不同意義與故事。

DSC_4123.JPG

 

台灣各地都有這樣建在岸邊高處的建築,取其好的景觀角度,也暴露風強雨驟時的崩塌風險。

DSC_4129.JPG

瑪家、三地門二端,二百多公尺的吊橋,約二十分鐘就走完了。

DSC_4142.JPG

 

三地門端橋邊有許多販售各種當地土產的攤販,這兩種是有強烈原民風味的烤山豬、山豬香腸。

 

DSC_4159.JPG

DSC_4160.JPG

屏東縣山地門鄉、瑪家鄉,我們來過多次,離高雄不遠,約一小時可達。

今日運氣很好,參觀人潮不多,太陽不大,微風吹拂,或許季節也有關係,很難想像,如果炎炎夏日來此,沒有遮蔽的吊橋,酷熱、烈陽,人潮壅擠,排隊等待,汗流浹背,將是何等光景?

走完吊橋後,剛好購票進入參觀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,園區就在隘寮溪旁,遊客明顯減少,園區內簡單展示台灣16個原住民種族(包含綠島、蘭嶼)的住宅、生活、文化、服飾、等各個不同的特色。也有些場館關閉中,因為颱風引發土石流,造成損壞,尚未恢復。

DSC_4163.JPG

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,展示原住民的各種生活用品與文化,這是原民木雕與石板建築。

DSC_4166.JPG

 

台灣有16種不同種族的原住民,雖然採取的建材,大致相同,但分別有不同的建築需要與風格。

DSC_4174.JPG

DSC_4181.JPG

 

 

 

 

DSC_4188.JPG

DSC_4179.JPG

DSC_4186.JPG

 

各建築前都有詳細圖文介紹

DSC_4189.JPG

 

台灣溪流短,流水急,建吊橋橫跨溪流是以前快速解決二岸交通的方式。園區就有二座各有風味的吊橋。

DSC_4168.JPG  DSC_4195.JPG

 

遠眺隘寮溪的風光。

DSC_4196.JPG

 

園區內的浮雕壁飾。

DSC_4199.JPGDSC_4201.JPG

 

遠遠看去,橫跨隘寮溪的四座新舊不同,建築方式不同的橋梁,最上方最新的就是山川琉璃吊橋。以下幾張照片都是相同的角度。

DSC_4203-.JPG

DSC_4204-.JPG

DSC_4205-.JPG

DSC_4206-.JPG

DSC_4223-.JPG

 

魯凱族與排灣族的石板屋,在園區的另一端。

DSC_4228.JPG

DSC_4236.JPG

 

DSC_4232-.JPG

頭插羽毛,手持人頭與番刀,二條蛇盤據門柱,色彩鮮艷的木雕大門。

DSC_4243.JPG

 

園區入口,我們出來時,有原民合唱迎賓。

DSC_4248.JPG

 

arrow
arrow

    jimho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